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負責亞太地區(qū)的經濟專家塞爾坎·阿斯蘭納普、托馬斯·何浦林等人近日聯(lián)合撰文指出,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正在從出口驅動型增長模式轉向以家庭消費為核心的增長模式,這一過程受到世界密切關注。他們的最新研究顯示,中國經濟轉型雖然會對一些亞洲經濟體產生影響,但也給其他一些經濟體帶來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
鑒于中國規(guī)模龐大且與全球經濟融合,其經濟轉型必然會對相關國家產生影響。中國目前是亞洲地區(qū)多數(shù)主要經濟體特別是東亞和東盟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。2000年至2015年間,這些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占世界出口比例從3%大幅上升至9%,占亞洲出口比例從9%大幅上升到22%。根據(jù)IMF計算,中國實際GDP增長率變化1個百分點,會使亞洲經濟體實際GDP增長率中值變化0.15個至0.30個百分點。
由于中國經濟減少對投資的依賴,將導致對鐵礦石、銅和煤等原材料的需求下降,一些經濟體增長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。同時,中國經濟轉型將給亞太地區(qū)一些經濟體帶來新的發(fā)展機遇,例如向中國出口消費品的國家,如新西蘭(高端食品),或作為中國快速增長的旅游目的地國家,都將從中受益。
中國向更高增加值生產的轉變還會給亞洲低收入國家?guī)硇碌陌l(fā)展機遇,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(yè),如服裝、鞋類、家具和塑料玩具。孟加拉國、柬埔寨和越南已經占據(jù)了這些部門的一些全球市場份額。
隨著中國經濟轉型,亞洲各國需要作出政策上的調整,塞爾坎·阿斯蘭納普、托馬斯·何浦林等IMF經濟專家建議亞洲各國可從三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應對。首先,亞洲各國需要實現(xiàn)經濟多元化,尋找新的增長引擎,包括通過深化貿易和金融一體化等。同時,推動服務業(yè)的增長,這既是對中國經濟轉型作出的應對,也是在該地區(qū)降低對制造業(yè)和出口依賴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新增長源。在有利于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支持下,推進結構性改革將有助于促進經濟轉型,同時會提高潛在經濟增長和減輕貧困。
其次,由于亞洲地區(qū)多數(shù)經濟體目前通貨膨脹水平較低,貨幣政策應繼續(xù)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持。同時,匯率靈活性應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箱的一部分。靈活的匯率已經并將繼續(xù)提供有效緩沖。具備充足財政空間的國家可運用財政政策促進平穩(wěn)調整。
最后,亞洲各國需要維護金融穩(wěn)定,特別是在波動不定的資產價格和匯率變動增大了脆弱性(包括在企業(yè)部門)的情況下,可采取資本流動管理措施,防范嚴重外部沖擊導致突然和大規(guī)模的跨境資本流動。
塞爾坎·阿斯蘭納普、托馬斯·何浦林等IMF經濟專家強調,從長期來看,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使中國的增長模式變得更穩(wěn)健、更可持續(xù),亞洲鄰國將從中長久受益。
融眾集團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,全國連鎖平臺,多元產品組合,定制型資金方案,嚴謹風險控制和專業(yè)管理團隊為您服務
多次榮膺世界、亞洲及國內相關機構獎項,成為中國最具成長性及生命力的金融服務機構。
融眾遵循“以人為本”的人才理念。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金融投資運營專家。更多的圖標鏈接到相關欄目頁面。